来源: | 作者:创始人 | 发布日期:2025-11-04 | 0 次浏览
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持续推进巡回法庭工作机制改革,以“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”为定位,通过创新审判模式、强化业务指导、统一裁判尺度等举措,切实解决东北黑土地保护中的司法难题。文件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机制创新,实现黑土地资源司法保护的系统化、专业化,助力东北全面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。
“提素能”工程:构建素质提升与学习交流平台
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推出“巡回世纪行·法官讲台”项目,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为东北三省量身定制专题讲座。例如,2025年9月25日,在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法院举办的讲座中,法官谢勇围绕“诉何以止访”“建工案件法律问题”等五大主题,结合《民法典》与司法实践,为基层法官提供裁判思维与法律适用指导。此类讲座通过案例解析、法理阐释,有效解决了基层法院在审判中的共性难题,推动裁判尺度统一。
四级法院联动:实质化解纠纷与业务剖析
文件强调四级法院集中交流机制,通过“外科手术式”的业务剖析会,直面问题、统一标准。例如,在鲅鱼圈区法院的座谈会上,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民事审判法官需提升实质解纷能力,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请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权威参考案例。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现场解疑,针对“合同无效是否影响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”等争议问题,明确裁判规则,促进上下级法院理念对接。
脱薄向强组合拳:精准帮扶薄弱法院
针对全国相对薄弱基层法院(如鲅鱼圈区法院),第二巡回法庭实施“案件会诊+法官讲台+条线指导”帮扶机制。2025年5月至9月,调研组通过摸底调研、发改案件分析、专题讲座等措施,梳理出建筑工程、民间借贷等三类案件的共性问题,并结合入库案例解读现代化审判理念。例如,对鲅鱼圈区法院205件发改案件逐一剖析,从类案共性、裁判规则适用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,推动审判质效提升。
黑土地司法保护专业化:集中管辖与“三审合一”
吉林省长春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自2022年9月起实施环境资源案件“1+10”管辖机制,由长春环境资源法庭及10家基层法院集中审理涉黑土地案件。三年来,该机制依法审理刑事案件419件、民事案件7649件、行政案件822件,形成专业化审判优势。例如,珲春林区基层法院制定《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量刑参考》,统一量刑标准;梨树县法院审理的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,彰显改革成效。
治罪与治理并重:恢复性司法理念
文件提出“惩治犯罪+生态修复”双轨并行模式。例如,白城铁路运输法院在审理黑土地破坏案件时,优先适用黑土回填责任,结合被告人主观恶性确定赔偿方式,并联合环保部门全程跟进修复。三年来,指定管辖法院累计补植防风固沙林92764株,回填盗挖泥炭15.3万立方米,实现生态修复与司法惩戒的双重目标。
协同联动机制:跨区域司法协作
黑龙江省7家中院针对黑土地连片集中区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,建立区域司法协作机制。例如,协同保护三江平原黑土核心区,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,确保办案标准统一、信息联通。此外,通过“全国生态日”等节点开展普法宣传,提升公众保护意识。
技术赋能审判:引入“外脑”力量
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创新适用黑土地技术调查官制度,解决“技术门槛高、事实认定难”问题。例如,在涉泥炭案件中,技术调查官协助法官认定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,强化审判科学性。同时,建立环境资源专业人民陪审员库,提升案件审理的专业性。
审判质效显著提升
通过统一裁判尺度、强化业务指导,东北三省法院民事审判质效得到实质性改善。例如,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长刘少方表示,专题讲座后,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在法律适用、裁判思维等方面实现标准化,推动审判实践提质增效。
黑土地保护成效凸显
吉林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实施三年来,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案件数量下降,黑土地质量逐步恢复。例如,梨树县打造“梨树模式”,通过法治手段推动黑土地全域保护,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。
社会法治意识增强
通过“法官说事点”“巡回审判庭”等载体,黑土地保护法治宣传深入基层。例如,宝泉岭人民法院在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,结合典型案例讲解《黑土地保护法》,实现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效果,公众保护意识显著提升。
上一篇: 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《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司法保障》文件的解读
下一篇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