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件发布背景与意义
在全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,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《检察机关依法履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典型案例》,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。该文件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法治建设,既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法律监督职能的全面履行,也彰显了法治在弘扬社会正气、引领道德风尚中的核心作用。
二、典型案例的核心特征
(一)覆盖业务全面性
文件收录的案例覆盖普通犯罪检察、刑事执行检察、民事检察、行政检察、公益诉讼检察等五大检察业务领域。例如:
- 上海检察机关督促保护英雄金笔厂民族工业遗产案: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工业遗产保护,彰显“爱国”与“敬业”精神;
- 江西省上饶市检察院督促给付失地农民基本养老金案:以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纠正错误行政决定,体现“法治”与“公正”;
- 河南省滑县检察院监督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某减刑案:依法维护见义勇为者权益,弘扬“友善”与“正义”。
(二)价值导向明确性
每个案例均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核心要素,通过司法实践诠释其内涵。例如:
- 北京市检察机关督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案:以公益诉讼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实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策,既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效;
-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检察院督促治理养犬管理问题案: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规范养犬行为,引导公众遵守社会公德,促进文明城市建设。
(三)办案效果社会性
典型案例注重“三个效果”的有机统一,即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协同实现。例如:
- 湖南省桑植县检察院督促保护红四军罗峪整编旧址案:通过修缮革命文物旧址,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,更将其转化为党史教育基地,年接待量超百万人次,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课堂;
-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检察院对杨某某交通肇事不起诉案: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,兼顾法理与情理,对因邻里互助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不起诉,修复社会关系,促进社区和谐。
三、典型案例的实践启示
(一)创新履职方式,强化协同治理
检察机关通过“磋商+听证+检察建议”的复合履职模式,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。例如:
- 在英雄金笔厂案中,普陀区检察院联合区国资委、区档案局召开听证会,形成实体保护与电子化保护并行的共识,并推动档案资料纳入上海市工业遗产名录;
- 在桑植县红四军旧址案中,检察院通过诉前磋商督促文旅部门筹集修缮资金,并建立常态化管护制度,实现文物保护与红色教育的双赢。
(二)聚焦民生关切,回应社会需求
案例选取紧扣社会热点与民生痛点,体现司法为民宗旨。例如:
- 上饶市失地农民养老金案中,检察院针对机构改革导致的保险缴纳冲突,依法纠正错误行政决定,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;
- 四川天府新区检察院督促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案中,针对农村妇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,推动属地政府修订自治章程,维护农村妇女平等权益。
(三)科技赋能保护,提升履职效能
检察机关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办案质效。例如:
- 英雄金笔厂案中,通过人工智能编研系统对62万余张档案资料进行数据挖掘,形成企业大事记;
- 桑植县红四军旧址案中,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修缮过程进行全程监督,确保整改效果。
四、对律师行业的启示与建议
(一)深化价值认同,强化职业使命
律师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,应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精神的内在统一性,在办案中主动践行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等价值准则,通过专业服务传递法治正能量。
(二)借鉴检察经验,创新履职模式
律师可借鉴检察机关“公益诉讼+协同治理”“听证+磋商”等创新模式,在民事、行政诉讼中推动多方主体参与矛盾化解,提升纠纷解决效率。例如,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中,可联合行业协会、专家学者等力量,形成社会共治格局。
(三)关注弱势群体,践行司法为民
律师应聚焦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,通过法律援助、公益诉讼等方式为其提供专业支持。例如,在劳动争议案件中,可依据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等法规,为劳动者争取合法权益。
(四)运用科技手段,提升服务效能
律师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,利用法律科技工具提高办案效率。例如,通过电子卷宗管理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案件流程,或借助区块链技术固化证据链条,增强诉讼说服力。